一、现代景观设计园林组景因素性质的划分和阐述
现代景观的造景素材,可以作为硬景观与软景观的区分。在传统园林中,石景、柱廊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栽植,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造景元素的运用。钢筋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变换;不锈钢优雅、简洁、的造型,则让我们尝试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彩。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为园林的景观增添光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景观的外貌。而现代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甚至促进了可移动式景观的产生,这就是说外延的扩展,从而进一步引起内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景观并非一定就是固定不变的。现代照明技术的引入和飞速发展,则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夜景观的出现。不同的光源,效果各异的灯具,将我们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带入一种如梦似幻般的迷离境界。而这一切一切的创新是在不同文化地域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延伸。
二、园林组景因素的继承和扩展
从造景元素方面来看现代园林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另方面又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全新的艺术处理手法对传统的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从这方面来看现代景观设计得到了极大的继承和发展:
1、水景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园冶注释P56)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园冶注释P59)。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的“理水”(园林的水景处理),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态美也是静中体现动的状态。日本园林的“理水”(园林的水景处理),则又向抽象化推进一步,仅以砂面耙成平行的水纹曲线象征波浪,又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环状的水形,象征水流湍急的态势,是真正写意的无水之水。法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其主要表现为以跌瀑、喷泉为主的动态美。法国古典园林中的各式喷泉构思巧妙,充分展示出水所特有的灵性。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单就对水景的处理技巧而言,没有显著的成就,但其后来世人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法,就是水体结合地形,造成两岸的草坡斜侵入水的美景,这也算是它的一个独特之处吧。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续了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借鉴的艺术价值和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精彩的示范。如“哈普林事务所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市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图1)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至于尺度巨大的水墙、水台阶,造型各异的音乐喷泉等,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是随处可见。
现代水景的创新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供水问题,并且加入了高度智能化技术的集成,提供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使水的变化变的多种多样,让他们的动态美完全的表现出来,高科技的加入使一大批动态水景出现在园林设计中,水景的处理手法的不断创新,给设计师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并促使理水的手法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
2、石景
作为硬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石讲究“瘦、透、皱、漏”(园冶注释P47)。可设为主景,亦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同时也作“障景”、“分景”( 园冶注释P78)之用。造景中喜做险怪的形态,层峦叠嶂。使石与石之间形成沟、涧、洞等多种形态穿行其间,挑、压、勾、搭变幻莫测,由于受到一些文人猎奇和把玩心态的影响,往往造成石景的繁琐堆砌、比例失调。石景艺术是日本园林的主景之一,尤其是在枯山水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日本石景的选石,以浑厚、朴实、稳重者为基础,并不追求中国石景般的琐碎变化,但也十分讲究石形、纹理与色彩,尤其不作险怪的奇构,二十注重山形稳重,山底广而山顶尖,深得自然之理。石景构图以“石组”为基本单位,石组又由若干单块石头配列而成。它们从平面观察其排列组合在体形、大小、姿态方面的构图关系,都经过精心推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经典的程式和实用套路。 二战以后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和受日本枯山水的影响,开始大量出现硬质景观,石景本身也伴随着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如日裔美籍雕刻家野口勇作品中有大量石景出现。如“日本大通公司的漩涡形滑梯”同时,一些接触的西方景观设计大师,也开始尝试使用经过抽象后的规则石景,如前面所讲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的瀑布,就是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对美国西部悬崖与台地的大胆联想。另外,人造石头和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景观设计作品,如“哈普林的经典之作——爱悦广场中极具韵律感的折线型大台阶,就是对自然等高线的高度抽象与简化”。(西方造园变迁史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