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固然是各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和历史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则又是受地理条件深刻影响的反映。因此,中国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问结构也具有相应的地理分布特征。
1.平原丘陵地区多,高原山区少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西部的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而东部丘陵和平原占地比重相对较多。中国主要城市集中分布于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的东部丘陵、平原地区,平均海拔高度500~2000米的中部低山、中山地区分布较少,西南内陆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分布更少。城市体系地域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密高疏"的垂直分异规律和"东密西疏"的水平分异规律(表32)。
根据上表,中国第一阶梯的U值分别为第二阶梯的15.4倍和第三阶梯的136倍左右,可见中国主要城市(镇)偏集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的丘陵、平原的倾向非常突出。
2.偏集于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由于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是荒漠或干草原,而是由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带,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集中地区。此外,暖温带、中温带地区也是中国城市分布比较密集区域。 由上表可见,1994年中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尤其在亚热带几乎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城市。从城市分布数与国土面积u值比率可见,亚热带最高,其次是热带和暖温带。再从城市等级规模的地域分布看,在亚热带,中、小城市比例高于人城市;在暖温带,大、中城市比例高于小城市;在中温带,则大城市比例高于中、小城市;热带地区尽管在中国分布面积不大,但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仅次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低,现仅有5座城市。
与1985年相比,中国气候区城市分布变化不大,仅暖温带城市数由25%增加到28.8%,中温带城市数则由22.7%下降为19.6%。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
中国目前还有不少资源型城市。它们主要分布于资源赋存地。山西煤炭资源居全国之首,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煤炭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省13个城市有9个以开采煤炭为支柱产业,占城市总数的7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气候于燥,城市发展对水资源依赖性大,现状多数城市分布在前冲积洪积扇或河流三角洲地带,如阿克苏、喀什、石河子等;另一部分则位于河谷盆地,如伊宁、博乐、阿勒泰等市,具有绿洲型城市的特征。全区绝大多数城市受"三山夹两盆"地貌格局的影响,都围绕盆地光热水土最丰富的地带呈串珠形分布。在某些大盆地呈圆形或"C"字型分布,如吐哈盆地边缘的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库尔勒、阿克苏、喀什、阿图什和和田市,准噶尔盆地的昌吉、石河子和奎屯市等。五大连池、黄山、武夷山、井冈山、桂林等旅游城市也都是依赖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中国城市分布现状具有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和公路)和沿边(境)的特征,这种空间格局是城市分布的交通指向结果。据统计,中国约70%左右城市的区位由交通指向决定,尤其近代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城市大多与铁路、港口的建设相关,其中京沪铁路、京广铁路、哈大铁路、胶济一蓝烟铁路、陇海一兰新铁路、滨洲一绥滨铁路、长江及大运河沿线、宝成一成昆铁路、襄渝一川黔铁路、成渝铁路、黔桂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枝铁路、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带是城市串珠状分布的主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