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势地貌形态多样,资源分布和人I21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三大地带差异
中国三大阶梯的地势形态构成了市国三大地带的明显差异。就城镇化发展而言,三大地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城镇化水平不同
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而中部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比看,东部地区为27.68%,中部地区为24.93%,西部地区为20.45%。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东、西部之问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更大。
(2)城镇分布密度不同
据1994年资料分析,中国设市城市共{f622个,其中东、中、西三人地带分别为278个、231个和113个。按每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数计算,东部地带为2.04个,西部地带为0.21个,相差9.7倍以上。
(3)城镇规模结构不同
从整体上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在全国73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东部地带占50.68%,而西部地带仅占10.96%。从各地带内部结构看,东部地带的城市体系较完备,大、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比值为37:80:161。而西部地带相应的比值为8:27:78。从城市的平均规模上看,东部地带为35.26万人,西部地带为24.83万人,相差也较悬殊。
(4)人口迁移格局不同 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带是中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地,而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地带则成为净迁入地,且伴随着大量的乡村人口迁入。
(5)城市增加数量不同
近年来,随着东部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数量增加也相应加快,从而导致了东、中、西地带问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加大。从1986~1994年间设市数量上看,全国共设市300个,其中东部地带145个,占设市数量的48.33%,中部地带121个,占40.33%,西部地带34个,占11.33%。
未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城镇化水平会出现更大差异。根据近十几年来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和三大地带的固有差异分析,运用上述建立模型的相同方法,可以对三大地带的末来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表23)。
东部地带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要继续明显快十西部地带,前者平均每年增长1.18个百分点,而后者则只有0.78个百分点。
(二)省际差异来源:
中国省际城镇化水平差异较三大地带更明显。1990年人几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辽宁省为50.86%,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却只有12.59%,相差4倍多。
中国省际城镇化水平呈下列分布:城镇化水平大于40%的省有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大于30%、小于40%的省区有内蒙古、浙江、广东和新疆;大丁20%、小于30%的省区有山西、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小于20%的省区有河北、安徽、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和西藏。可以看出,大多数省区的城镇化水平目前仍旧较低。
尽管如此,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城镇化过程还是明显加快了,其中城镇人口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的省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广东;增加6~8个百分点的省区有山西、江苏、湖北、青海和宁夏;增加3~6个百分点的有河北、内蒙古、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增加3个百分点以下的省区有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
为了比较各省区未来城镇化水平的差异,我们运用各省区1978年以来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和人均GNP指标,对各省区2010年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经济相关分析预测。可以看出,未来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的省区将是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其年平均增加数为1.15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较慢的省区将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贵州,其年平均增加数为0.6个百分点以下。但总体上看,省际问城镇化的差异将趋于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