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室两会,启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之先河。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财贸所下面设立了一个城市经济研究室,标志城市经济学传入中国。 1981年末,大连市政府和辽宁财经学院(后改名为东北财经大学)合作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心城市会议,而后有第2次(1983,武汉)、第3次(1985,重庆)、第4次(1988,兰州)全国中心城市会议的召开。86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成立。 1982年7月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牵头在黑龙江镜泊湖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会议。同年末,中国科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 。京津沪及一些省市相继建立城市经济研究所、室。参加前两会的高校有东财、南开、人大、复旦、武大,第三次会议增加了清华、北大、北师大、北方交大、南大、南工、同济、上海交大、浙大、杭大、中山大、华南工、华中工、北工、天大、北经、等高校。城市经济学进入中国高等学府。 2、从实际出发,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有长足进步 主要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推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中心城市理论。城市体系、共同市场、经济网络、生产 力合理布局、经济区域组织等(见马野等著《中心城市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设施的性质 和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投资、收费、折旧等 (见《中国城镇》1985年第2期); 城市土地批租的理论与方法。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的分离;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的计算方法诞生。 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视与中观经济学的提出与讨论。 3、各种原因,导致城市经济学发展相形见绌 由于城市经济学年轻必然带来的基本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 由于学者理论素养差异带来的基本理论观点的不规范性和 旷日持久的无谓争论(如城市化—城镇化;“大城市化”;“就地城市化”; “城市现代化”;城市经营;城市竞争力……) 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城市经济理论联系实际的不适应性: 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符或不完善 (如城市发展方针、户籍政策、征地政策、房地产政策,三农政策等); 宏观、微观经济学家的超强度影响与越俎代庖。(如国家 发展缺乏城市化指标的确定;认为中国城市化不落后等——《中国城市化水平 之国际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旁门左道、似是而非理论乘虚而入,做秀炒作,喧宾夺主; 行政领导部门无情砍伐:1997年全国学科调整过程中将城 市经济学由原来的二级学科降为三级,撤消大学开设城市经济 学专业课,原有的几所高校的城市经济硕士点、博士点,转为 区域经济硕士点、博士点,使这门新兴学科遭受到空前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