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受故城县建设部门的邀请,担任该县的绿化工作顾问,这一段时时间里,对该县的绿化工作有了一个充足的认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就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关键,另外,要想提升城市形象,也要有自己的特点。就这些问题,根据个人的经验,总结为几点看法如下。 一、 抓好基础绿化,突出重点 故城县大部分街道已搞了绿化建设,并有一个占地百亩的广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绿化格局。但所有的绿地共同存在一个问题:缺乏管理。因此绿地没有充分体现出绿化所应表现出的自然美和园林美。针对现状,应在管理上下功夫,抓好基础绿化管理工作,突出重点,营造有园林艺术的环境。 绿化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乔木未做定干修剪,无法突出整齐感;枯干枝未及时处理(广场垂柳为重,虫害原因。);绿篱修剪不合格,不能保证整齐美;街道绿化缺少层次感(京杭大街绿化为例);杂草未及时清理,给人脏乱的感觉…… 对于绿化的重点迎瑞广场而言,广场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广场与绿化分割严重。广场的艺术效果不是很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大管理力度,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做好“六无四达标”(无杂草、无病虫害、无枯死枝、无垃圾、无裸露、无缺株,修剪达标、浇水达标、打药达标、管理达标), 对于迎瑞广场,北入城口绿化,康宁路街道绿化,更要做到精细管理,充分体现植物造景的特点。广场可在中部根据现状,适当栽种一些大乔木,形成林荫广场。并对现有绿化,逐步改造,充分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基本体现“春花、夏荫、秋色、冬绿”的效果,乔灌结合,利用植物的自然美,提升广场的艺术效果。 二、 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绿化中,存在着资金决定绿化好坏的错误认识。绿化的最高境界是:“来于自然,高于自然。”绿化的实际效果,并非与资金的投入成正比,绿化应该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利用植物造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因地制宜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做法:立体绿化,垂直绿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都是不错的绿化方式。这些方式在很早就被提出过,但真正用到城市绿化中的不多。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象垂直绿化、见缝插绿这样的“小儿科”不值一提,从而忽视了它们的绿化效果。而绿化真正打动人们的,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立体的绿化效果,而不是平面的。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是最能体现绿化效果、生态效果的绿化模式。对于故城这样的县城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道路并不宽阔,没有足够宽的绿化带,而这些绿化方式就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给人们营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 同时,结合城区范围内的沟渠、荒地、林地……在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巧以规划,可成为供居民休闲、游玩、锻炼的场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顺达路和工业路之间的水沟,现为两侧居民区的排污渠,既污染环境,又影响观瞻。如果结合两侧的居民区的污水处理,建设过滤花园*,既改善了环境,又减少了污染,同时,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善,也会成为吸引人们投资的良好环境。 *过滤花园:是将污水通过不同的过滤池(简易的沉淀、过滤),通过土壤的物化及生化作用,以绿地的形式,利用植物对微生物的强化,植物修复技术等等,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使环境在景观与生态两方面得到双重修复与更新。 三、发挥“三小绿地”的作用 一个城市要想良性发展,减少甚至不出现重复建设,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绿化规划应以绿线为准绳,对于县城来讲,宜以街道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基础,游园、街头绿地(包括广场)作为重点,防护林带作为屏障,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面对土地紧张的局面,尽量避免“摊大饼”式的绿化模式,而宜采用“葡萄串”式格局,大力发展就“街头小绿地、街头小游园、街头小广场”“三小绿地”。给居民营造一个“出门见绿,游有场所,玩有去处”的宜居城市。 四、 文化造园 没有文化的设计是苍白的设计。 故城县自元初确定建制,沿袭至今已有七百年,故城历史悠久,大运河赋予了故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这里民风淳朴,景色怡人,许多优美的景色通过诗词的形式流传至今,著名的“故城八景”仍为人们称道。据清(光绪)《故城县志》载,明清两代本境文士所提“故城八景”诗就多达56首,借以抒发爱乡之情。可见当初故城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