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首歌唱得很红,叫做《隐形的翅膀》。软考这个名字伴我很多年。每当我迷茫困顿时,是它给我心灵中突出一丝亮光,给我勇气和力量。 我原来的专业是数学,接触计算机还得从93年说起,当时家里的兄长买了一台‘小霸王’的电子学习机,和走过那个时代的年经人一样,我很快沉迷到里面去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里面的电子游戏,偶尔有一天,我将说明书翻到了最后,看到了一个叫BASIC的东西,将书上的例子输入进学习机,发现可以通过它控制游戏中人物的行动,这一下了引起了我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这条难走的路。为了有一个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使用电脑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我参加了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成为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个获得计算机本科自学考试毕业文凭的人。 1998年,挟着毕业时的锐气,我报考了‘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考试时感觉时间太快了,下午题反应不过来。结果是上午50分,下午37分,给了我一个打击,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理论还是可以的,但是程序设计有很大的问题,由于是自学的,使用电脑的机会不多,很多程序性的题目自己缺少练习。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便开始行动,我将清华大学计算机的《数据结构》教材全部习题重做了一面,并且利用朋友单位上的电脑将习题调试通过(他是我在自考计算机时结识的,互帮互学很重要,我们的友谊现有还一直延续着)。 第二年软考政策调整,1999年没有组织考试,将1999年的考试移到了2000年上半年,这打乱了我的考试计划,当时我已29岁了,看着自己一岁多的儿子,辛劳的妻子,挤在一个30平米的家。我只有将通过考试获得‘高级程序员’资格的想法压在了心里。从单位上停薪出去。这一出就是3年多,利用自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先后应聘了几家大公司的信息部门。都能胜任相应的工作,三年后当我将家安顿象样了时,我也快33岁了。 回到家,参加软考的想法又浮现出来,它强烈地引导我去实现它,可是3年多的时间,我一直从事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拿起近几年的题目,很多都作不出来了,好在自学考试时我总结出了一套学习的方法,一方面要非常熟悉大纲,再从大纲上找出各个知识点,分析每一个知识点,自己非常熟悉的就不看,概念模糊的就将不清楚的地方弄明白,自己从不知道的就重点看,这样一是能抓住重点,第二是能将时间重点放在自己缺失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多看以前的考试题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分值的分布,还有一点是知识点的考试形式。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准备考试是没有问题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2003年下半年通过了‘高级程序员’的资格考试,成绩上午是58分,下午是54分。当拿到高程的资格和水平两本证书时,屋外正飘着小雨,可我却全然不顾,多年的学习和努力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2004年国家针对计算机职称评定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全国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通过计算机与软件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我的心又动了,将目标放在了‘系统分析师’上。 ‘系统分析师’已经不是我们日常想象的计算机人才了,是一个技术和管理复合性人才,能领导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抱着体验一下的心情,我参加了2004年下半年的考试,结果是上午42,下午一39,论文42。虽然没有过但我对‘系统分析师’考试有了一个初步的体验,正是这点过份自信让我放松了准备。认为系统分析师也不过如此,因此看书也不是太认真了。抱着这种心态我又参加了2005年上半年,2005年下半年的考试,每次都是上午少几分与合格无缘,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冷静下来,我分析了一下上午考试的原因发现每次自己卷面上数学、项目管理、英语上丢分严重,当然就不能及格,要想取得好成绩,在这样高难度的考试中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得分点的。我于是购买了张友生老师的《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计算机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等参考书。经过半年认真准备,2006上半年我第四次走进了‘系统分析师’的考场,题目感觉较为顺手。考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当年7月13日我登录‘希赛’网,发现一条贴子说成绩可以用短消息查询了,当我发完消息,消息马上便回复了,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打开信息,只见上面显示,你的成绩是上午47,下午一65,论文45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成绩进入了当年全国的前5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