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发展”这条线上,技术随着信息传输速度的增长和信息存储技术扩展而演进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把这条线分为K时代(Kbps)、M时代(Mbps)和G时代(Gbps),每个时代的更迭都会带来爆发性的技术发展。显然,我们现在正处于M时代的中后期,我们已经目睹了上世纪末从K到M的时代变迁,并且正在一点点地向G时代迈进。
而在“应用创新”的维度上,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三个最重要的分界点。这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比如在K时代,应用创新带来的商业模式大多只是基于信息流,而不与用户产生直接的资金和物流关系(例如门户模式),而M时代的应用和服务大大丰富,越来越多的应用创新模式开始让用户愿意与企业建立直接的资金流和物流的联系。从理论上讲,最终计算、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发展让所有的物流回归到信息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毕竟在音乐、电影等行业这样的故事已经在发生。
那么,新经济的热点是如何在这两条“双螺旋线”之间跳动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双螺旋”中找到五个最基本的“连接方式”——网络通信、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网络服务和网络交易,而现在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在这些平台徐徐展开。
这五个连接方式并不是递进的关系,也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在任何一个方式中,都会由于“双螺旋”的上升而迸发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经济热点。比如作为网络通信象限的电子邮件是最古老的应用之一,但是近年来受技术与应用影响而出现的移动邮件和Gmail让其依旧闪耀着光芒。
我们可以看到(请参照下页的《新经济族谱》),前三个连接方式大多只和信息流有关,而网络服务与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关,网络交易则与三者全面相关。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虽然是“双螺旋”,但是影响网络通信、信息发布、交流互动这些商业模式演进的主要是技术发展,但是影响网络服务和网络交易商业模式的则更像是应用创新的工作。
可见,决定不同象限下的新经济热点的跳动逻辑,有着不同的关键变量。而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不同象限之中,在同一象限下处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比如不同国家),关键变量也会大相径庭。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等已经非常规范,技术创新,或者说信息流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就成为决定商业模式的主导因素。反之,情况就会相对复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年无数从美国拷贝过来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并不成功,而甚至在美国很成功的新经济企业在中国会“从虎变猫”。
新经济热点的跳动显然还是有逻辑的,但我们今天可以总结出的恐怕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充满了变量——甚至连什么是变量本身还是个“变量”的逻辑框架而已。我们可以用它来总结过去,可以用它来分析现在,但是依旧很难用它来预测未来。
不过从商业角度来看,可以被准确预测的东西价值一定是有限的,新经济的魅力就是在于比传统经济的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有着更高的“赔率”。要知道,机遇和风险本身也是一对“双螺旋”。
可以被准确预测的东西价值一定是有限的,新经济的魅力就是在于比传统经济的更加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