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曲)解 (龋)齿 (趣)味 是非(曲)直
B.恰(当) (档)案 (荡)漾 安步(当)车
C.(舍)弃 (摄)取 (赦)兔 退避三(舍)
D.(便)宜 (骈)文 (蹁)跹 (便)宜行事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装潢 决择 殚精竭虑 殉私舞弊
B.融洽 流览 提纲挈领 寸草春晖
C.赡养 诙谐 汪洋恣肆 史无前例
D.严峻 部置 旁证博引 励精图治
3. 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3分)
①老先生溢然长逝,直到今天,我才勉强把心里想说的话陆陆续续理清楚,然后点点滴滴__________到纸上。
②据此间报纸_______ ,会谈是全封闭式的,只有在谈判休息时,才可看到有人在草地上漫步。
③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中国作曲家发出征集交响乐、管弦乐的_______: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只求风格、手法为更多的听众喜闻乐见。
A. 写 宣称 启事
B. 渗 宣称 启示
C. 写 披露 启示
D. 渗 披露 启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3分)
A. 冰心以她的纯真、坚定、勇敢和正直,在国内外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普遍的爱戴。她的创作实现了她“希望人民生活得更好”的心愿。
B. 为了方便群众节日出游,市公交公司开辟了团结湖王动物园、大观园、圆明园、前门至颐和国、白石桥至香山几条专线。
C. 新疆的胡杨,甘肃的火炬树,黑龙江的暴马丁香,西藏的高山松,广东的大王椰……,可谓是四海奇树、五洲绝品都汇聚在世博园内。
D.作为风云人物而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的确非同寻常,但吉布斯表示(《时代周刊》资深编辑),这并不一定表明一种荣耀,而只是体现了当选人物的新闻性。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期一周的布鲁塞尔会议将就各种国际性犯罪活动以及国际之间的执法合作问题展开 广泛的讨论。
B.吴菲生性好动,像个野小子似的,为此,她没少受妈妈的训斥和挨骂。
C.大批灾区儿童重新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坐上了崭新的木制桌凳,广大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D.他从小就受到唐诗宋词的熏陶,这有利于他准确、完美地把握肖邦的旋律所蕴含的诗境。
6.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_我想这样来比喻一下,一座大山有一堆乱石,并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 一个小小园林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
A.一部长篇,只要整体精彩,个别片断稍显沉闷,并不损害全书的价值。
B.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篇幅短的固然要讲究语言,篇幅长的也要讲究语言;
C.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篇幅长的要讲究语言,篇幅短的要求就更严格。
D.一篇短文,其“败笔”之处容易显得十分刺眼;而一株大树有些枯枝,无损子它亭亭如盖的丰姿。
7.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______?反过来说,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①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
②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人膏育而一命呜呼呢
③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8.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修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经省高教居批准,1999年我校将进行中文、法律、哲学、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函授班、夜大招生,定于3月5日到3月15日之前报名。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持单位介绍信均可报名。报名地点:函授考生在各市函授站,夜大考生在我校成人教育处。函授、夜大学毕业后,国家承认其学历。
①删去“我校”后的“将进行” ②删去“3月15日”后的“之前”
③“高中毕业”后的“或”改为“和” ④“同等学历”后加“者”
⑤分别在“函授站”和“成人教育处”后加“报名”
⑥“夜大学”和“毕业”之间加“员”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9.下列作品与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长恨歌》 《儒林外史》 《猎人日记》 《悲惨世界》
A.白居易 蒲松龄 屠格涅夫 狄更斯
B.李商隐 吴敬粹 契何夫 雨果
C.李商隐 蒲松龄 契何夫 狄更斯
D.白居易 吴敬粹 屠格涅夫 雨果
10.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茶馆》和《屈原》都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均以不连贯的戏剧场面折射出多个时代的面貌。
B.巴尔札克用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生动的细节,刻画了守财奴葛朗台的典型形象。
C.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等人的沉痛悼念,热情赞扬了爱国青年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对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是不赞成的。
D.《劝学》和《师说》都讲了有关学习的道理。前者侧重论述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后者着重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