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养学角度的判断
食物消费量数据虽然反映了食物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趋向,但并没有给出一个营养学意义上的参考量。只有达到营养学摄入量要求的食物供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物安全。本文采用两种方法来判断中国是否达到营养学意义的食物安全。
一种方法是估计国内主要食物供给水平是否能满足国民平均人日热量要求,如果一国主要食物的国内供给水平大大超出人均每日热量要求,该国的食物供给总体上处于安全状态。本文利用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估算人均拥有的主要食物,将其折合成统一的热量单位(表4(略)的“热量系数”),与人均每日热量2600千卡的营养学基本要求相比较(表4略),从而估计人均食物国内供给水平是否达到营养学的热量要求。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只是用来做粗略的估计。
这里必须指出,表4(略)的方法具有如下主要局限性:①未考虑部分产品的非食用用途,例如玉米作为饲料的畜牧利用以及工业利用,从而会导致一个偏高的估计。②未考虑进出口状况,从而可能会在净进口数量为正数时导致一个偏低的估计,在净进口为负数时导致一个偏高的估计。③许多食物未能被纳入计算,从而会导致一个偏低的估计。但尽管表4(略)的方法会导致一些估计偏高或偏低的估计结果。但从表4(略)中仍然不妨得出如下判断:第一,中国的食物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使得人日热量拥有量不断提高,1978~2001年期间,人日营养热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第二,尽管方法缺陷导致一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计,但仍然不难判断出,即使将这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计因素考虑进去,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的主要食物的热量供给仍然大大高于营养学的要求(2600大卡/人日)。
将表4(略)结果整理后得到表5(略),从表5(略)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营养热量仍然主要来自于粮食。但在营养热量供给结构中,粮食的重要性在下降,畜产品和油料的重要性明显增强。
上述估算的数据基础毕竟不是居民实际的食物消费量,这里,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城乡居民人均主要商品消费量)与营养学推荐标准(人日热量26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相比较,来估计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是否达到营养学要求的食物摄入水平(表6略)。
表6(略)表明,中国居民在1985年时的人均热量水平已经达到了合理的营养学要求,2000年,中国居民的人均热量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营养学的要求。从中国目前日益增多的肥胖病现象也可以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居民已经处于富营养水平,引导合理进食倒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中国居民的食物安全水平与收入水平有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将2001年与1995年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可以看到,收入较高群体无论在具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指标上,还是在综合性的热量指标上,都高于低收入群体(表7略)。但同时也要看到另一个现象,即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一特征往往是一国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经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