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考验着交通运输系统的承载能力,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统筹能力。就在昨天,1月19日,今年的春运正式开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大部分归心似箭的人们来说,乘火车返乡是他们的首选,而能否在春运期间买到回乡的车票,却是一件颇为劳神的事情。往年如此,今年亦如此。“长长的队伍焦虑的脸,人山人海买票难”,“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坊间顺口溜便诉说着这种周折。
当然,承担着巨大运输压力的铁路部门,无论是出于服务需求还是经营需要,也都在想方设法,希望能让乘客走得了,而且为之忙得不可开交――充分挖掘既有铁路的运输能力、增开售票窗口、保证学生购票、方便农民工购票、扩大电话订票范围、首次开展银行卡购票业、扩大火车票实名制试点范围、在铁道部政府网站开设春运服务窗口……
但是,由于在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高铁屡屡创下时速新高的美好语境中,大部分乘客能够消费得起的普通快车的运能以及服务并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相关领导“结束一票难求”承诺的日期也一推再推,每逢春运,百姓们便难免对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铁老大的服务产生些抱怨来。
不妨来看媒体披露的两条新闻:据《重庆晚报》报道,一位年轻母亲在浙江打工5年,因想念儿子,竟然独自骑着摩托车,从浙江温州奔走2000多公里回重庆黔江,耗时6昼夜。据《钱江晚报》报道,因为宁波火车站临时开辟的50多个售票窗口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坐着买票,每个窗口下沿距地面仅1.1米,且只有60厘米见方,购票者必须“低下你的头颅,弯下你的脊梁,曲起你的膝盖,撅起你的屁股”。
而细究新闻,则不难看出,并不是那名年轻的母亲不想乘车,而是每月收入1200元的她在面对600多元的车票和300多元的托运费时,竟是如此心痛;并不是宁波火车站没钱给临时售票窗口人员配上高脚凳。而是在一票难求的卖方市场中,强势者尽管把“乘客是上帝”常挂在嘴边,但行为举止却高高在上,以俯视的心态为“上帝”服务。似乎把票卖给乘客,让乘客走得了,就已经是一件值得坊间歌功颂德的事情了,至于走不走得好,则另当别论。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尊严论”,敦促各个部门、各级官员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扶民之危。那么,承担着无数国人团圆梦的春运,如何让大家有尊严呢?我们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