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考试辅导-安全评价的起源及发展
|
|
|
|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确定的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是经过我国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总结了大量伤亡事故的原因、经验教训,通过科学探索得出的结论。生产必须安全,安全只有预防,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就是预防为主的具体体现。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具有较大安全风险性的“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并且规定了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13个条件之一是“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在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安全评价是系统安全工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为预测、预防事故的发生,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工程、系统的安全风险程度创造了条件。
安全评价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随着西方国家保险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必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收取费用的多少是由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决定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确定风险程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安全评价的过程,因此,安全评价也被称做“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安全评价技术在20世纪的后半叶得到很大的发展,得益于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系统安全理论首先被应用于美国军事工业。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作为对与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的系统安全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MIL-STD-82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评价,提出了涵盖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和程序、目标。此项标准于1977年修订为MIL-STD-822A,1984年又修订为MIL-STD-822B,对世界工程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陆续推广到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进行事故预测、预防的系统安全评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安全评价的现实作用又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工商业集团加强对安全评价的研究,开发自己的评价方法,对系统进行事先、事后的评价,分析、预测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首先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该评价方法几十年来已经多次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它是以单元重要危险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释放出危险性潜在能量大小为基础,同时考虑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计算单元火灾爆炸指数(F&EI),确定危险等级,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使危险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确定了一种安全评价的模式,并陆续开发了匹田法等评价方法。由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安全评价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优先的地位。
由于安全评价在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的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全评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1974年发表的《核电站风险报告》,就用了70人/年的工作量,耗资300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座1000兆瓦核电站投资的1%。当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已将安全评价作为工厂设计和选址、系统设计、工艺过程、事故预防措施及制订应急计划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还开发出了包括危险辩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内容的商用化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安全评价向更深层次发展。 |
|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
|
相关新闻 |
|
|
|
|
|